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买德系表
【修表时代资讯】随着近几年手表制造业的发展,以及人们对手表的需求,现在的手表市场可以说是形势大好。大家对手表的热情也可以说是越来越大。成功人士会选择顶级的瑞士手表,而年轻人会选择亲民的日本手表。在这样的形势下,德国手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。我们不禁要问,为什么一定要买德国手表?德国手表的魅力在哪里?也许这就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,也是我们应该探索的本质。就目前而言,套用一句广告词:德国品质坚如磐石。
事实上,从很早的时候,德国的手表制造业就已经开始发展了。15世纪,在德国纽伦堡,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便携式计时器,现在被称为“怀表”,也因此发明了发条装置。到16世纪末,奥格斯堡逐渐成为黄铜套新颖钟表的精密制造中心。
1730年,世界上第一只布谷鸟钟在制表中心之一的德国黑森林地区制成,3354。这项发明启发了许多钟制造商,并产生了许多布谷鸟钟制造商。在德国东部的萨克森,时钟是在16世纪和7世纪生产的。时钟的复杂和奢华令人咋舌,这里是德国制表重镇格拉苏蒂——的所在地。
作为一个位于欧洲大陆中心的国家,德国北濒北海和波罗的海,其他国家如法国、瑞士和奥地利也毗邻。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德国在交通和与外界沟通方面的有利优势。同时,德国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。煤炭为德国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,为后来的两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,为德国钟表制造业提供了绝对有利的物质基础。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为德国钟表制造业提供了更多的进出口机会。
德国可以说是日耳曼人的后裔(这也是希特勒大肆宣扬的“高贵的日耳曼人”的一个依据)。德国长期分裂,其中实力更强的普鲁士在18世纪初崛起。1862年,“铁血宰相”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,大力推行“铁血政策”。通过战争,普鲁士统一了德国。先后对丹麦、奥地利、法国发动战争,逐步实现了德国的统一。
第二次工业革命后,德国的经济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。1871年后,德国工业突飞猛进,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。以及战争扩张,如普法战争中吞并法国阿尔萨斯-洛林地区(法国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),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增添了宝贵的铁储量。到1914年,德国在钢铁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已经能够超过欧洲所有其他国家,工人的技能和工作效率显著提高。这一优势使得德国钟表业的发展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。
在这场革命中,各种工业技术层出不穷,也正是这种情况造就了今天德国的机械技术。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使得德国生产的机械,哪怕是一个零件,都是一个完美的代表。这项技术堪称一门工业艺术,这种工业精神为德国机械表的制造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。
随着经济的发展,德国也走上了靠战争扩张求发展的道路。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,最终被打败。德国的手表制造业也受到重创。直到1920年,德国制表业终于恢复并迅速发展。尽管之后的“柏林墙”也给德国制表业带来了不小的打击,但德国制表业仍在发展,质量没有改变。
说到德国,就不能不谈德国文化。也许一个国家越分裂,它的文化和艺术就越丰富多彩。文学、音乐、哲学、科学等。不胜枚举。德国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一部文化史。灿烂的艺术和文化是德国人特有的严谨性格的体现。这些成就是德国的骄傲,也是世界的骄傲。
德国制表业作为德国的技术代表之一,严谨的品格与科学的理念完美结合。在我看来,德国的技术可以算是一门发展到极致的艺术。我们说瑞士手表是艺术,但那仅限于高品质的品牌,而德国手表制造是一个国家品质的体现。那么,德国手表到底有什么样的高超技术呢?
黄金套筒
制表师发现,红宝石可以减少机芯的摩擦和损坏,使用红宝石可以显著提高机芯的寿命。自此,宝石眼成为机芯装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不过当时的宝石比较硬,不像现在这么圆。为了方便更换宝石,同时让机芯的每个角落都充满金属光泽,一些高端机芯在宝石眼边缘配有金色外环。这个外环被称为黄金海韵,也被称为“宝石王座”。
只有最珍贵的机械表才会用螺丝固定金套。其初衷是便于更换损坏的宝石轴承,而不改变移动夹板的孔径。此后,宝石轴承被标准化,金套的关键功能不复存在。但德国的制表业依然秉承着这种美感和悠久的传统,保留着这种传统元素。
四分之三夹板
这也是德国制表的一个特点,比瑞士制表做的板桥更耐用,维护安装方便。这项技术由兰格创始人费迪南多阿道夫兰格(ferdinando Adolf Langer)于1845年12月7日创立,并开始系统完善机芯设计。当时一个技术问题非常困扰他:机芯的轴承和齿轮通常安装在单独的桥板和夹板下。这是兰格绝对不能接受的。
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,兰格不断改进上夹板的设计。1864年,覆盖四分之三运动区域的上夹板诞生了。苏蒂灵图案是一种装饰,但它隐藏在夹板后面。除非把机芯拆开,否则可能永远看不到这么美的图案。
鹅颈微调
格拉苏蒂独创的鹅颈微调创新在于快慢针结合,不卡涩,调整分为详细步骤,避免快慢针不可避免的大偏差。振动频率是通过砝码螺丝调整摆轮的重心来控制的,不会卡死。调整的时间范围很小,一般在一分钟以内,出厂时就调整好了。在使用中没有损坏的情况下误差很小,这也是目前高档手表都采用无卡涩结构的原因。格拉苏蒂最初设计并使用了这个装置,并把它变成了一门艺术,我们可以在这些德国手表中看到精雕细琢的鹅颈微调。
飞行陀飞轮
也被称为浮动陀飞轮,由德国制表业的发源地格拉苏蒂的制表师阿尔弗雷德海威格(Alfred Heiwig)于1922年发明。其特征在于取消了宝玑陀飞轮框架上的支撑固定支架,将陀飞轮框架的支架置于底部。陀飞轮框架固定在滚珠轴承上,使陀飞轮在任何方向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。
与宝玑式陀飞轮相比,飞动式的优势在于看起来陀飞轮的旋转框架没有遮挡,可以充分显露,运转时有漂浮的效果,提高了陀飞轮的新奇感和动态表现力。陀飞轮作为三大复杂工艺之一,现在可以说代表了腕表制造的工艺。飞行陀飞轮具有动感轻盈的美感。
德国银
德银最初其实是“中国银”,又称“中国白铜”。所谓德银不含银。它是铜、锌和镍的合金,一般比例为5:2:2。在钟表制造业中,多用于制造胶合板。1823年,德国亨宁格兄弟成功仿制中国白铜。随即,西方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,这种合金被改名为‘德银’或‘镍银’,而名副其实的中国白铜却变得默默无闻。
德国银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,只会慢慢起作用。同时,随着时间的推移,合金表面会覆盖一层美丽的金锈色,以避免进一步氧化。因此,可以省略电镀过程。正因如此,德国银的表面可以“不处理”。兰芝的德银和格拉苏蒂的原银相比,不是镀铑的,所以颜色更自然,但硬度镀铑更好。所以德国两大工厂的工艺各有特色。
大日历
说到德国制表,就不能不提到大日历。所谓大日历,就是日期数字的十位和一位用不同的数字轮显示的窗口,自然比普通的单轮日期显示要复杂得多。这项功能的设计灵感来自易北河上的森巴歌剧院的五分钟跳钟,由费迪南多阿道夫兰格和他的老师古特基思设计。这成了朗格手表的特点,也成了后来德系手表的特点。
德国的制造业一直以精密和高质量著称。作为德国制表业,即使在瑞士、日本等其他制表集团的夹击下,依然保持着活力和品质。德国制表也有自己的标准,德国制表企业共同打造了“格拉苏蒂天文台”认证。德国的品质可见一斑。朗格、格拉苏蒂原创、NOMOS等德国制表品牌不仅享誉全球,部分品牌还跻身顶级腕表品牌之列。他们靠什么?必须是不变的德国品质和“工匠精神”。
在我们的印象中,德国人喜欢“大碗喝酒,大块吃肉”,比较严格。也没有幽默感。然而这些民族性格也造就了德国灿烂的文化和强大的工业。德国的钟表制造业和德国其他制造业一样严谨、规范、内敛。瑞士制表靠的是品牌品质,日本制表靠的是高科技,德国制表靠的是德国精神。德国制表靠的不是品牌的力量,而是整个行业的标准。中国的制表行业还在发展,我们有必要思考:我们的发展靠什么?没有山寨,没有世界工厂,我们的制表业还能靠什么?想通了,或许就能深刻理解为什么要选择德系手表了。
修表时代(www.jinruism.com)为您提供最新最热的手表资讯和专业的手表信息,齐全的手表品牌,全面的表行专卖店信息,及丰富详尽的手表文化历史、品牌手表排行、品牌手表资讯,为您选表修表提供帮助。